2023-8-31 10:05| 发布者: sjian| 查看: 7862| 评论: 0
钢铁上的历史 许孟泽 灯光下,钢铁上映着耀眼的光。一排排机械物,在收藏馆内熠熠生辉。它们,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历史。 玻璃门打开了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拖拉机。它们非常高大,有绿色的拖拉机,红、橙、白、蓝……五彩的拖拉机,立刻吸引了我们的眼球。 一个绿色的拖拉机先映入我的眼帘。它非常高大,如一座大山,耸立在此。 我看了它的介绍:全进口的拖拉机,美国生产,在中国内蒙古服役,二零一八年退役。这期间整整有三十六年。 再细看,巨大的车轮上印着泥土,虽然时间久远,但也可以闻到劳动人民的勤劳,吃苦耐劳的气息。拖拉机的内部,发动机是如此的先进,这内部的结构,历经几十年仍然结实可靠,这都是人类的智慧。彼时,工业技术已经如此先进。 在收藏中转一转,不仅可以看到苏联制造的大型拖拉机,也可以看见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型拖拉机。它们小巧玲珑,五脏六腑俱全。过了一面墙,就看见它们都整齐的排列着。上面泛着铁锈,看的出它们历经沧桑,在风雨中随农民一起工作。如今人们吃饱饭,是因为有拖拉机在内外运输。 仰视那小型拖拉机,车把被摸的很亮。可见人们那时对拖拉机的需要。而它们,结构很完善,历经几十年还活动自如。 一辆辆拖拉机,映出历史的变迁,反映着农民的劳作、工人的智慧。拖拉机,用自己的方式讲着当时的故事。用心感受,就可以体验到那个时代的历史和勤劳,奋斗的精神。 收藏馆的大门关闭,但它们的精神从未间断。我们要学习,发扬这种精神,让它们的精神永葆辉煌。 半日游记 张芮嘉 有雨。乌云黑沉沉的压抑着,厚实的样子让人总以为它会坠下来似的。仅仅几分钟车程便到了第一个地点。 略过大大小小的物件,里面赫然在列的是一排排的拖拉机,较矮的有成人高,高的呢,一个前轮就可比一个成人的身高。我停在它的面前东方红—75型拖拉机,于1968年生产,“它不仅在中国农村、农垦使用极为广泛、普遍,还在水利、交通、坊工程施工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。”“在记录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百件大事的北京世纪坛公园中,中国一拖1959年建成投产的文字赫然刻在其上。” 它两侧波浪状的履带中都各有5个轮子支撑,车头像张开的一张大口,两个圆形、白色的照明灯像对好奇的眼睛,顶在大嘴上。 继续游逛,一个房间中,是一架轿子,如电视剧中所演的几乎别无二致,但细看下,两个方形窗口下精美的雕花,是向日葵吗?形态各异,却又有规律可循,依稀还能看到未掉尽的颜色……如此细致的做工,想必在当时的京城,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吧。 景色变幻,街道旁的树木飞速倒退,雨帘密密地拢着,似缥渺的薄纱,乳白色的朦胧着。这是第二个地点。进门整队后,便直奔二楼,向导介绍着活字印刷,我却将目光移到墙壁上,那是三个经典书籍,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《百家姓》,看到《百家姓》我不由叹息,向导介绍的都是光鲜亮丽的重要影响,但曾经有人告诉我:“《百家姓》的作者是一位文人,他被皇帝关进大牢,让他用百家的姓作文,时间限制是一夜,作不出来就处死,还要求压韵,那个人苦思冥想一夜,真的作出来,保全了性命,但可悲的是,他从大牢出来时已一夜白头。”许多优秀的文章都是如此啊!为什么,到最后极少得到人们的珍惜呢?到现在科技发达了,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静下来品味那古色古香的书卷气呢?“令人心发狂”,现在好多人都得了名为“浮躁”的病,迷失在网络中的“驰骋田猎”里。 天蒙蒙的,雨一直下。 参观古人的成就 巩泽熙 今天是快乐的,我们在细雨中参观着博物馆。这不仅仅是智慧的结晶,更是古人的汗水与努力,而我身为后辈,正参观着古人的成就。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,雨也淅淅沥沥下着,但我的心很热。 第一站,我们到了拖垃机收藏馆,停到这里我很诧异,也有些许同学说道:“拖拉机还能收藏,今天培养一下我们的技术,明天直接去应聘。”我们都笑了起来,同时也怀着一颗好奇的心走了进去,顿时眼前一亮,一辆辆我没有见过的拖拉机整整齐齐地排放着,有苏联产的、山东潍坊产的等多种类型,有的高大威猛,有小巧可爱,紧跟老师的脚步,她耐心的讲述着这些机器。琳琅满目的收谷机、移动喷灌机,收谷机仿佛真的让我穿越到八零九零年代,我看着那密密麻麻的连接在一起的机器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伟大。 时间过得很快,转眼就到了第二站课本博物馆,这一文一武的差距属实有点让我转不过弯来,走进大厅,读书人独具的儒雅风格被展现的淋漓尽致。在其中我明白了课本的由来,也知道了国家对读书的重视程度,那些笔直而又板正的字体仿佛活了。鲁迅、叶圣陶等文人的爱学习精神也一直令我钦佩,那些复杂的文字让我对古人的故事有所理解,我站在大厅的中央抬头抑视着这些文字、课本,仿佛内心又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。 或许是因为现在的高科技让人们觉得古代时期的落后,但经历完今天,观看完古人的成就,让我的想法有了极大的转变,如果没有前辈辉煌成就,我们哪来的今天呢? 观农具改善,赏课本变迁 夏诺 盛夏,雨声回转,冲刷了一片浮躁。伴随着清风的淡香,我们开启了研学之旅。 观看农耕博物馆 从班车下来刚来到门口,我惊呆了:这是一个工厂的大门,周围也有许多包间物资等。起初我想的是体验工人生活,但当我进入博物馆时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。 博物馆内部亮堂一片,墙上的幻灯片承载了农业工作领导人的各项荣誉;其次,左右两边展示着各项农科技术的优秀成果,“智慧饲养”“高级产粮”带给我极大新鲜感。它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拖拉机,进入博物馆密区,可以看到国产“东方红128型” 拖拉机和“苏联进口80型”拖拉机。苏联重工业果然发达,其内部机械保存完好,以铁皮制成坚韧有力,在当时的20世纪80年代中可是王牌的存在。 拖拉机在改革开放时期进口较多,因而变得“五花八门”。在它的周围还有传统的农耕具——碌轴。所谓碌轴,便是60年代的小麦收割机——它不能再次使用,因为它的铁片老化,因锈住而动弹不得。这么简易的器具,居然造出我们的主食馒头,它让我赞叹。可是呢看完这出展览我心犹未尽。大概是它独特的风格令我忠实。 欣赏课本博物馆 说到课本博物馆,想必大家熟为皆知。中国课本从清朝开始,是竖状排板,如同巴掌一样大小的书本看起来不大方便。洋务运动的时期,书本的内容不再古板,而是加入了外来文化的味道,排板依旧是我行我素;抗战期间书本发生了大转变:封建思想逐渐散失,人民的团结意识逐渐加强,字迹愈发清晰。 课本的变迁,才刚开始。改革开放使书本更加丰富,分配了多样元素。直到今天,多样元素化在我们课本里有所体现。学,是阅读新奇有趣的知识,也是回顾以往总结经验。古代的传统是珍贵的财富,惟有我们去保护它才能传承下去,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。 风声吹起,研学之旅带着我的心得离开了。 研学心得 武梓辰 冬去夏来,雨水浇灌大地。“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”游玩之乐,不止在于眼观,也不限于耳听,更应亲身经历,深刻感悟。 坐在校车上,耳听窗外雨声与车内欢声笑语交织。不一会便到了拖拉机收藏馆,门内灯火打映在大型拖拉机模型上,整齐地排在展览桌上,小麦收割机、水稻收割机……多种模型映入眼前,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、游览着。进了内门,才是“拖拉机的天地”。几十台拖拉机在室内摆放着,大小高低不一,生产时间也不一。印象最深的有碌轴,它并不能算拖拉机,却是农业生产的好帮手,在麦收时经常能看到它, 用来帮助人们辗压小麦。 上海丰收—35型拖拉机是军绿色的,它通过了技术鉴定,被制为标准型拖拉机,经过多次改名才终于定下,可谓是“拖拉机中的天花板”。 耕地·两铧犁,上世纪70年代以拖拉机为动力,它的各个配备在当时来说已经是比较先进的了。耕地·两铧犁是利用拖拉机的升降来控制工作与行走时的状态,使用它能更加快速的完成工作。 清江——50型拖拉机,1969年,清江机器厂更名为清江拖拉机厂,1974年4月,清江拖拉机参加第一机械工业部召开的全国拖拉机经验交流会,荣获全国十佳称号。这台拖拉机经历了百般挫折,最终获得成就。 还有上海丰收——50型拖拉机是最经典的拖拉机,版型与上海丰收——35型差不多。长春东方红——28型拖拉机负责给村上拉粮食或开车办事。农夫牌——95型履带是我见过唯一一台没有车轮的拖拉机,用履带代替了车轮。铁马——8型拖拉机属于比较久远的年代,那时还没有自动发动机,只能手摇发动。 雨水滴滴有声,夏风拂过绿叶沙沙作响,我们的脚步纷杂错乱,偶尔的夏虫鸣声与我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,格外好听。 忆文革,谈发展 齐浩然 步入机器的博物馆——里面有老旧的拖拉机。机器上用喷漆写着:“毛主席万岁”。 无疑,这是文革时期的触笔,这台拖拉机是绿色的,每一面,都有赞美或是复述毛主席的话,后面是空的,也有“毛主席万岁”,解说员说它经过好几次修理,性能不好,最后才作罢。我看着高约两米的钢铁巨兽,好奇为什么一定要写赞美毛主席的话呢?老师说:在文革时期,如果没有这些话,那他们将会被处死。这是如此的残酷! 我又去到了另一台面前,资料卡上说,他是东方红—54型履带式拖拉机的改进版——东方红—75型履式拖拉机。他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中国人心中农业机械化的形象代表,它不仅在中国农村、农垦中使用,在八十年代前东方红拖拉机完成了中国耕地的10%以上的耕作。它也为中国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。这是多么光荣的事情,看向它,却只见残缺的绿漆铺在铁皮上,几个用绿色装点的字突出了它的伟绩,这些曾为农耕做出贡献的机器,现在却卧在了博物馆里。我仔细向字看去,上面写着“一九六八年七月生产”,驾驶舱在后面,里面是一个座位与一个铁拉杆,我想象着人们操纵它的情景。 这个拖拉机十分高,大约有两米,探照灯镶在铁皮上,有密的浅纱罩着发动机,为了散热。发动机上有一圆柱,这是用来排烟的,毕竟是柴油。 我绕着它走,忽然见到一排字“第一拖拉机制造厂”。履带里有大小各异的齿轮,凹凸不平。这应该是文革后或是在那之前,原先的微风不在,现在有的只是绿色的铁皮。 我有些感慨,过去与现在好似只是眨眼,发展的太快了,好像没人反应过来,身上的东西就久了,不是最新的了。 文化传承之路 闫皓睿 阴雨天气,路上行人渐少,坐在校车中呼吸着雨落泥泞的空气,让人心旷神怡,下一站——淄博课本博物馆。 车子突然停下,车门打开,经雨水的洗礼,我们一拥而入,博物馆的大厅内已挤满了参观人群,我们排好队,此时一位活泼的阿姨站在队伍前,她就是本次带领我们参观的导游,随之我们紧跟其后,上了二楼,我们的文化探索之路开始了。 首位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布满文字的房间,上面印着《三字经》《千字经》和《百家姓》,经导游的讲说我们得知,古时不同地的人们能学习到的内容不一样,贵族人民可以学习六艺,而普通人民只能学习其中两艺,甚至无法学习。以此为下一间房间的名人,也是一位农民武义做了很好的铺垫,真正讽刺了封建专制的统治。 往里走,“南洋公学”四个大字进入人们的视线,这是一所贵族创办的学校,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,还有自给自足的新书本,我们也在那个时代的课堂上体验了旧社会的学习,看到了泛黄的课本和作业本,与现代相比,可想人们究竟付出了多少才能过上如今的生活呢? 向前走去,场景仿佛来到抗日时期农村,一些破破烂烂的砖瓦散落在地,瓶瓶罐罐的堆积着,那就是地道的入口,是当时社会劳动人民反击日本军队的劳动成果。走着走着,屋子由昏暗变得宽敞明亮,导游说那是爸爸妈妈那个年代的教室。走进去,黑板上写着朱自清的短文——《荷塘夜色》。 转步,走出大门,又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上了校车,心情霎一时间舒展许多,可能是劳累后的放松,也可能是知识的回忆吧。 过去与今天 王晨旭 我们坐上了去博物馆的校车,下着小雨,冷风击打着窗户,这依然按捺不住我们激动的心,我们生动地说着即将到达的地方。 一下车,我们就走进博物馆,一进门是满眼的现代科技,效率和功能均有很大提升,也有高级配件,可穿过这条科技之路,迎面是五六七十年代的拖拉机。个个都很高大,轮胎更是与人一般高,不过铁都生锈了,旁边有进口的国家和型号,不过大部分都由中国制造。有着详细的说明也有推车和发动机的介绍,有的上面都写着“毛主席万岁”等口号。从古代到近代、到现代越来越机械化、科技化。科技在发展,人类在进步,这些已然成为了历史,我们将开启新的征程。 到了课本博物馆,我们的心情更加激动。一进门,大大小小的文字刻在上面,从《三字经》到雕版印刷,这无疑又是一场文字的历程。 从建国以来,叶圣陶首次提语文教材书,之后便广为使用,课本上都印着毛主席的口号和思想,连英语第一课,学的也是毛主席万岁,我对此感到十分惊讶。 随后导游又讲述了晚清的学堂建立,如何学习西方文化,抗日战争中,日军一度想摧毁学堂,消灭中国文化,我们在炮火下读书,转移到大后方,保存中国 文化,我们积极扫盲,让每个人有书读,让文字活了过来。随后,我们进入老式学堂,桌椅都是木头,凹凸不平,坐着很难受,很难想象老一辈人是如何学习的。偶然看见一幅世界地图,苏联尚未解体,想必一定有些年代了。 最后回归现实是舒服的桌椅、空调、风扇,却依然在抱怨太苦太累,这值得我们反思。以前没书读,现在好不容易有书读了,却厌学。 过去和现在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,可人总是不满足,对于过去的人们来说,我们实在太幸福了! |
电话:0533-3988999 地址:淄博市高新区尚庄村西首
淄博宝鑫新经典学校 © 2003-2025 鲁ICP备2020048066号 鲁公网安备 3703900200026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