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法知识:王献之《玉版十三行》

《洛神赋》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。以浪漫主义手法虚构了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思恋爱慕的故事。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,但终因“人神殊道”无法结合而惆怅分离。 《玉版十三行》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,被誉为“小楷极则”,笔画隽秀挺拔,结字萧散逸荡,顾盼有致,盛名千年不衰。墨迹在宋元时有两本,一为晋麻笺本,一为唐硬黄本,上有柳公权跋,疑为柳公权临本。王献之写过不只一本《洛神赋》,原本墨迹写在晋麻笺纸上,也称晋麻笺本,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首尾残损缺失。如今真迹已不复存在了,唯留南宋时残存的竖版十三行二百五十余字内容小楷作品,在宋代的著录类图书《寳刻類編》中,使用了“《洛神赋》十三行”的称谓,自明代以来普遍称为“十三行”,故称“洛神赋十三行”,简称“十三行”。 后人相传南宋晚期权相贾似道先得晋麻笺本九行,后又续得四行,乃命巧匠摹刻十三行于佳石之上。因石色深暗青碧材质细腻如玉,出于对书法作品的尊敬,后人尊称为玉版,世称“玉版十三行”,又称“碧玉十三行”。

后因宋元战火“玉版十三行”石版下落不明,直至明万历年间,在杭州西湖葛岭半闲堂旧址地下发现一方石刻,因其出土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,时人根据各种资料推论,这就是晋麻笺本“玉版十三行”。“玉版十三行”复得后,归陆梦鹤、翁嵩年。 这件“碧玉版十三行”到底是谁刻的,目前来说还没有定论,有人认为是翻刻自《寶晉齋法帖》,而《寶晉齋法帖》是南宋曹知格所刻,成于咸淳四年(1268年)。目前藏于首博的这件“玉版十三行”被鉴定为宋代刻石。



目前认为流传下来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,包括“碧玉版”和“白玉版”两种,“白玉版”为明、清两代宫廷命巧匠根据“碧玉版”将其内容摹刻于白玉之上,有明版和清乾隆版两种,为“碧玉版”的翻版。明“白玉版本”,笔划比“碧玉版本”略枯瘦,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,可知是“碧玉版”翻刻本。明“白玉版”在清代嘉庆三年毁于乾清宫火灾。 《洛神赋十三行》摆脱了钟繇的古拙隶势,吸收了羲之变横为纵的结字方法,增加自身舒展劲健的特点。《洛神赋十三行》的结字主要有两大特点。一是大小错落有致,随形布势、灵动多姿。二是笔画舒展宽博、典雅大方。苏轼说: “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,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。” 文徵明也说: “小字贵开阔,字内间架宜明整。 ” 纵观此帖,无有不符者。把其字放大数倍,见其宽绰明整,有寻丈之势,开阔而宏达,舒展而劲健,颇有震撼力。 纵观《洛神赋十三行》,其点画秀劲遒丽,笔致流畅空灵,意态生动活泼,神完气足,风影绰约,确有一种“丰神疏逸、姿致萧朗”的韵致美。同时,那错落有致、揖让分明的字、行布置,又给人一种“大珠小珠落玉盘”的玲珑美。




汉字源流:曲 说到“曲”,我们常想到的是“歌曲”或者想到姓氏的曲。可是“曲”字的本真含义是什么? 曲,金文 是象形字,字形像一截竹子 被揉折成直角。将竹子烧烤到发软,就可以用外力将竹子揉折出不同角度。篆文 像一截竹子 被揉成“∪”形。 因此,它的本意是动词,揉折竹子。隶书“曲”误将篆文字形中“∪”形的竹管 简写成。









柳园书社 新经典国学部孩子练字日常,一笔一划中透着专注与认真。









|